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最近发布的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标”显示,清洁卫生、分类存放、烹饪卫生、农业生产劳动等任务将贯穿不同年级。学生将被要求煎西红柿和鸡蛋,并得到盆栽水产养殖,等等。
此前,我国中小学有劳动教育,但总存在被边缘化、弱化等问题。2015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针对这一问题,指出劳动教育在学校弱化,在家庭软化,在社会弱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部分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小学生不能剥煮鸡蛋,不能用扫帚扫地,大学生要求家长定时在学校洗衣服,要求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这样的报道经常引起社会的热烈讨论。
将劳动课独立为一门课程,是推进“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释放了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明确信号。要让学校、家长和社会真正重视劳动教育,就要对症下药,找准劳动教育弱化、弱化、软化的根源,加强法治建设;同时,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全社会形成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
按照课程计划和标准开设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是中小学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但在办学实践中,存在着重视智育,轻视美育、德育和劳动教育的功利主义和短视主义倾向。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根据课程与高考的关系,将课程分为“主课”和“辅课”,区别对待。于是,所谓的“辅助课程”就挤成了家常便饭。如果不能实行法治,不能坚持“五育并举”,那么即使劳动课独立成为一门课程,其弱化的老问题依然存在。
社会上对劳动教育有一些误解。比如有的家长对劳动课的设置有所保留,认为孩子上学是为了学习,而不是做体力劳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引导”学生从事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是逆势选择。如果做饭,买个机器人炒菜机就能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烹饪似乎没有必要。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为孩子打理除了学习以外的一切事务,把劳动当成学习的对立面,甚至用“不好好学习就去当苦力”来“恐吓和教育”孩子。这些错误的认识和教育方法亟待纠正。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独立的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学生不愿意成为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感到不安,这种现象很难说与“崇读书轻劳动”观念的长期影响无关。
要实现家长和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矫正,必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相对于2020年出台的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劳教评价不失为探索教育评价改革的一次重要实践。评价学生是否擅长劳动课,显然不能采用结果评价法,不能参加所谓的劳动课考试。而是要关注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的情况,重视学生对劳动的体验,做出现实的、过程的评价,并纳入综合素质发展档案。学校和家长必须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孩子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