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文网-投资中国
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 > 正文

“强基计划”在人才培养上应该突出什么?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5-10 11:05:00   阅读量:8629   
“强基计划”在人才培养上应该突出什么?

“强基计划”在人才培养上应该突出什么?

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工作在高校陆续展开。这是“强基计划”实施的第三年。“强基计划”旨在选拔培养一批能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才选拔和培养不可或缺,所以“强基计划”是招生改革,也是培养改革。“强基计划”实施以来,各试点高校在以往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那么,“强基计划”在人才培养上应该突出什么呢?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

“强基计划”的目的是招募一批有抱负、有兴趣、有才华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训。关于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有很多,有的强调人才,有的强调环境,但无论是哪种理论,都认为人才成长的关键在于内生动力。钱学森在清华的班级长期探索也发现,创新型人才的第一素质是内生动力,是“对科学发现或技术创新的强烈兴趣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内在力量”。这种浓厚的兴趣和内在的力量,就是爱因斯坦对科学的热情。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殿堂里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探索科学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智力上的愉悦,有的是为了纯粹的功利目的,但科学殿堂的根基是由对科学有热情的人建立起来的。

兴趣和激情是学生投身基础学科的根本动力。通过“强基计划”选拔进入大学的学生,大部分都有相关的学术兴趣,但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各种选择和外界环境影响,难免会产生动摇和困惑。因此,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利益。要引导学生对基础学科的研究志向明确而坚定。受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缺乏自我意识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此外,基础学科的概念并不清晰,相关研究的范式和方法尚不可知。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兴趣会动摇。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一制三化”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势,通过大师指导、研究性学习和宽松灵活的课程体系吸引学生,培养和巩固学生兴趣。对于确实不适合“强基计划”的学生,可以及时分流转入普通班;对于有兴趣并愿意加入“强基计划”的同学,经审核合格后可以转学。

二是加快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

目前,大部分试点学校采用分班制的模式,为“强基计划”的学生提供一流的师资和教学条件。但这种分班安排的模式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这种精耕细作、分班培养的模式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来看,自主排课相对更有针对性,更能应对现实的迫切需求,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强化专业认同,因此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迫切需要克服它的缺点。目前一些大学的做法是将“强基计划”设计得更加开放。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设立书院,为“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更坚实的平台。但是,仅仅依靠书院这个平台还是不够的。要加快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通过系统化、链条化设计,形成有利于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和整体环境。

在制度安排上,试点高校要将“强基计划”与“双一流”建设相衔接,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将学科资源和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将“强基计划”与现有的“珠峰计划”、“人才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联系起来,不同的计划可以共存发展。配合目标一致的培训计划,贯穿不同重点的培训计划,充分利用资源,争取培训效益最大化。同时,探索本科、硕士、博士项目的系统化培养,优化本科、硕士、博士项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在本科阶段,实施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的培养方案,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夯实学生基础学科能力和素养;在硕士阶段,引导学生继续本学科的学习或进行跨学科的培养。

第三,尊重基础学科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宽容多元的评价机制。

基础学科是不以实用性为直接目标的学科。它是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知识和规律的学科。基础学科能够为经济、社会和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思维和方法,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基础学科的作用一般是通过应用科学的再创造来体现的。因此,基础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与我国重点领域对基础学科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尊重基础学科人才的成长规律,避免用力过猛。由于各试点高校都为“强基计划”学生提供最优质的资源,因此非常重视资源使用效率和质量保障机制,在制度设计上大多实行多级动态准入机制。动态的进出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激励和保障利益,但研究也表明,频繁的考试和评估容易导致学生的焦虑。基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需要风平浪静的深流环境和宁静致远的心态,而大学和社会对人才成长的高期待很容易体现在评价机制上,加剧了学生的焦虑。因此,多阶段动态进出机制的实施及相关评价应力求适度,真正以学生发展为主要评价目标,建立适应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宽容多元的评价机制。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d33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