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政策像听‘天书’,现在听刘老师用大白话一讲,这些事儿全明白了。”在陇南市成县店村镇张寨村文化广场上,刚听完宣讲的村民举着宣传手册连连称赞。这位让村民赞不绝口的宣讲人刘映轩,是成县“乡贤义务宣讲队”的一员,更是“成州燕语”系列活动中众多“传声者”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成县持续深化“成州燕语”理论宣讲品牌建设,通过对宣讲内容、形式、队伍、阵地与反馈的全链条优化,如“燕子衔泥”般将理论春风化雨送入基层,广泛开展接地气、有生气的宣传宣讲活动,有效破解基层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构建起理论传播新范式。
内容破题:让“文件语”转为“百姓话”
“这家风就像家里的一本隐形说明书,虽然摸不着、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就像空气虽无形却不可或缺。”成县城关镇宣讲员李婷在社区移风易俗宣讲会上用这样的大白话解读家风,引来群众阵阵点头。原本高深的理论,经她一讲,如拉家常般自然易懂。
“成州燕语”品牌以贴合基层需求为宗旨,坚持“小切口讲透大道理”,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将理论转化为方言快板、情景短剧等通俗表达,结合本地案例、方言俗语进行解读,避免生硬说教,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实现理论从“文件”到“心间”的跨越。
宣讲员们深入挖掘成县的历史文化、红色资源和乡贤故事,用“身边人讲身边事”阐释政策:有人结合本地族谱中的治家格言讲解家风建设,一句“老祖宗传下的规矩,和现在提倡的廉洁齐家、孝老爱亲是一个理儿”,让抽象理念变得具体可感;农技专家走进田间,用“种核桃要像养娃娃”的生动比喻,把复杂的惠农技术讲得明明白白。这种“政策+故事+方言”的表达方式,极大增强了宣讲的亲切感和代入感。
“‘成州燕语’能打动群众,核心在于构建了一套贴合群众需求的内容体系。它把宏大的政策叙事拆解为群众关心的民生议题,让理论宣讲多了份亲切感。”成县委讲师组组长武磊说。
队伍筑基:从“专家独唱”到“众人合唱”
理论宣讲既要有思想高度,更要接基层地气。“成州燕语”的生命力,源于一支扎根基层的“1+10+N”宣讲队伍:“1”即县委宣讲团,发挥引领作用;“10”支特色队伍覆盖多元群体,包括党员干部宣讲队、农民义务宣讲队、文艺宣讲队等;“N”则是涵盖退休干部、技术能手、网红主播等各方人才的灵活宣讲力量,实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宣讲员”。
在完善县委宣讲团的基础上,成县广泛吸纳村干部、乡贤、退休教师、技术能手等“草根名嘴”,组建多支特色基层宣讲队伍,形成专家学者引领“主旋律”、领导干部把握“新节奏”“草根名嘴”合唱“大和声”的梯次结构,充分发挥他们熟悉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用“乡音”传递“党音”。同时,通过定期培训提升宣讲队伍的理论素养和表达技巧,确保内容准确且富有感染力。
“老支书宣传政策,不讲大道理,用大白话、通俗话我们都能听得懂。他通过打比方、举例子,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国家好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成县沙坝镇杨坝村村民杨希贵说。
目前,成县各类宣讲队伍已发展至200余人,形成了“群燕齐鸣”的生动局面。
形式创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
“课堂”宣讲、“菜单”宣讲、“竞赛”宣讲、“文艺”宣讲、“网络”宣讲等形式多样,快板、戏曲、短视频、情景短剧等载体丰富,大喇叭、文化墙、田间地头宣讲会等阵地无处不在……成县打破传统课堂限制,跳出“讲台宣讲”的旧框架,形成“百花齐放”的传播格局,让理论宣讲变得生动有趣、接地气,真正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
“成州燕语”还打造了一批沉浸体验场景,让理论学习“甜在舌尖、融在日常”。文明集市的摊位旁,大妈们挑着商品,就能听宣讲员讲“城市基层治理”的故事;社区广场的滑梯边,孩子们玩耍时,也能听到“文明玩耍”的道理。
“‘成州燕语’理论宣讲品牌以理论进万家为目标,着力破解基层理论传播中谁来讲、在哪讲、讲什么、怎么讲等核心问题,将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与本土故事融入基层肌理,打通了基层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创新理论伴着市井烟火气,真正走进群众心坎里。”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朝晖说。
从文明集市到手机屏幕的短视频,从田间地头的家常话到宣讲大赛的情景剧,“成州燕语”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正如宣讲员们常说的:“燕子衔泥筑巢,我们传理入心,只要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用得上,这‘燕语’就会一直唱下去。”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