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国家外汇局回应市场关切,涉及信贷、汇率、货币总量等话题
国新办4月1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4年一季度金融运行和外汇收支情况。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就广义货币余额超300万亿元、人民币汇率波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等热点话题,回应市场关切。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在会上表示,前期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开局良好。未来货币政策仍有空间,将密切观察政策效果及经济恢复、目标实现情况,择机用好储备工具。
从政策框架、激励约束等方面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已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回升向好。
朱鹤新表示,截至目前,政策实施已取得较好成效,主要体现在:金融总量稳定增长,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信贷节奏平稳,外汇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
“2023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放较快,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在这个方面做了努力,加强引导信贷均衡投放,缓解金融机构‘冲时点’现象。”朱鹤新表示,今年一季度贷款投放比例向历史平均水平回归,为未来三个季度的信贷增长留足空间。
关于未来如何进一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朱鹤新表示,经中央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成立了信贷市场司,牵头推进做好“五篇大文章”工作。下一步,将从政策框架、激励约束、金融服务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其中,在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方面,朱鹤新表示,要推动形成“1+5”政策体系。“1”是总体制度设计,“5”是“五篇大文章”的各自举措。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一方面,要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地生效;另一方面,“五篇大文章”中三篇已有一定基础,剩下的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也在抓紧推进,让制度设计更加健全,政策框架更加牢固。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重要抓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会上透露,截至3月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总量达7.5万亿元,约占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的17%;存续工具数量为10项,已在不断整合优化;支持领域实现了对“五篇大文章”的基本覆盖。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目标和决心不会变
今年以来,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预期出现反复。朱鹤新表示,受外部冲击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了波动,但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保持稳定,在稳定的基础上还有一定的升值。
朱鹤新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目标和决心是不会变的,人民币汇率有基础、有条件保持基本稳定。
朱鹤新说,短期看,一季度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多个领域边际改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这将有力对冲外部扰动因素,对人民币汇率有支撑。中长期看,支撑因素更多,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收支自主平衡,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拓展,经营主体的风险中性意识也将显著增强。
“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有坚实的基础。我们始终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朱鹤新说。
他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既注重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也会继续综合施策、稳定预期,高度关注外汇市场形势变化,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防止市场形成单边预期并自我强化,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将加强对资金空转的监测 完善管理考核机制
近期,M2余额超过300万亿元受到市场关注。
“这是过去多年来金融持续不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反映。”邹澜表示,总体而言,当前存量货币确实已经不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加强,经济更为轻型化,信贷需求较前些年有所转弱,信贷结构也在优化升级。但各方面对变化有个认识、适应的过程。
邹澜表示,相关部门将加强对资金空转的监测,完善管理考核机制。未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有效需求恢复、社会预期改善,资金沉淀空转的现象也会缓解。当前庞大的货币总量增长可能放缓,数据上会有扰动,不宜简单作同期比较。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减少,真正需要资金的高效企业反而会获得更多融资,是金融支持质效提升的体现。
谈及应当如何看待一季度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回落现象,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张文红表示,今年中国人民银行更加注重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均衡增长,一季度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虽然同比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历史上比较高的水平,在稳固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同时,避免过度冲高导致后劲不足,有助于增强信贷增长的可持续性。
关于近期市场讨论较多的实际利率,邹澜表示,中国人民银行会结合经济回升态势、通胀走势以及转型升级的推进,继续密切观察,既根据物价变化与走势将名义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也要充分考虑高质量发展需要,避免削减结构调整动力,防止利率过低、内卷式竞争加剧或者资金空转,造成物价进一步降低,陷入负向循环。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